解析陰謀集團的三姊妹組織:外交關係委員會

摘錄自加拿大前國防部長–保羅赫勒的著作《Money Mafia》

 

外交關係委員會是三姊妹組織的大姊。雖然它早在1920年代就已經開始運作,不過它在二戰爆發之後才得到龐大的影響力。早在1940年10月也就是德國向盟軍投降的前幾年,外交關係委員會的經濟及財政小組就已經草擬了一份包羅萬象的政策備忘錄。這份備忘錄列舉美國在政治、軍事、領土和經濟方面需要達成哪些條件才能使美國有實力問鼎非德國統治的地區。這些區域囊括英國、西半球以及遠東。

 

這些非德國統治的區塊在1941年被通稱為大區域(The “Grand Area”)。這個大區域的範疇其實還不算是幅員遼闊。這份政策備忘錄規劃的願景是一個由美國全盤統治的單一世界經濟體。就在這個大環境底下,外交關係委員會和美國國務院在1941年年底進行了一次重要的組織合併。兩個單位共同組成了一個規劃積極政策的特別委員會–美國戰後外交政策顧問委員會。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們在這個階段取得了可以向美國總統建言的重要地位。他們也開始利用這個平台逐一擬定足以影響戰後全球局勢的重要決策。

 

外交關係委員會可以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影響國際經濟和金融機構的計畫,就連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也不例外。外交關係委員會也是聯合國的重要幕後推手。它的目的自然是要利用聯合國謀取私利。1942年5月,委員會的成員–艾賽亞·鮑曼在會議上呼籲美國用動用自身國力以確保”安全”並且避免傳統帝國主義死灰復燃。他建議的做法就是美國透過一個諸如聯合國的組織發揮它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外交關係委員會從不掩飾它提出大區域以及世界霸權理念的動機: 利用其他國家的原物料和消費市場支撐日漸擴張的美國經濟。這種動機美其名是為了美國的”國家利益,但是所謂的”國家利益”說白了就是委員會成員們的利益,也就是美國權貴集團的個人利益。這群人從一開始就不在乎美國基層民眾的權益。

 

如果大家能了解世局的真相,就更能看清楚外交關係委員會無孔不入的影響力。丹尼爾‧艾斯圖靈(Daniel Estulin)在他的著作中寫道:

 

“美國歷任的中情局局長就只有施萊辛格不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不過這位短命局長(他在中情局的任期只有5個月)的老師是委員會成員–丹尼爾·艾爾斯伯格。艾爾斯伯格的著名事蹟就是把五角大廈的越戰機密文件洩漏給紐約時報。 施萊辛格也是因為季辛吉首肯才得以走馬上任,後者則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畢德堡俱樂部和三邊委員會的重要大老。”

 

“我們可以在近代美國總統的身上看到外交關係委員會一脈相傳的蹤跡。每隔四年就會有一位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當選或連任美國總統。阿德萊·史蒂文森在1952年和1956年對上同樣也是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的艾森豪。 尼克森在1969年對上同樣也是外交關係委員會成員的甘迺迪。1964年,共和黨保守派推派貝利·高華德角逐共和黨總統參選人資格。高華德也出乎意料地擊敗納爾遜‧洛克斐勒,代表共和黨參選美國總統。納爾遜‧洛克斐勒和外交關係委員會的共和黨成員隨即開始抹黑·高華德。他們把自家參選人描繪成一個危險的激進份子。假如他當選美國總統,他就會廢除社會安全保險、對河內發射原子彈。高華德在選戰期間被輿論講成猶如美國版的墨索里尼。選戰結果:他本人顏面掃地,競選對手–詹森獲得壓倒性勝利。

 

綜觀歷史,美國從1928年到1972年的歷屆總統幾乎都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詹森總統除外,不過他任命的重要政府官員也幾乎都是外交關係委員會的成員)。

 

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有企圖心的政客們總會往當權派靠攏。畢竟當個有關係的自己人肯定比當個被排擠和打壓的外人更能保障自己的仕途得以平步青雲,輕鬆愉快。

 

外交關係委員會會長–溫斯頓·羅德在1978年說過:這個世界的幕後主宰不是三邊委員會,而是外交關係委員會。我們可以理解這句囂張言論代表的意義。不過,如果我是草擬主席演講稿的人,我會把講稿改成:外交關係委員會、畢德堡俱樂部和三邊委員會夥同它們的秘密盟友們共同掌控著這個世界。

 

 

翻譯: Hanson, 徐蕾、Patrick Shih

 

本文出處網址: https://www.ascendwithlove.org/2017/12/10/20171210-01/

轉載內容請保持內容完整並附上本文出處網址

 

 

首頁
下載
課程
報名
捐款
聯絡
跳至工具列